作者/李睿哲 心理師
你有沒有遇過那種朋友,他的人際關係不錯,不論是工作或朋友間一起旅行時,都可以有條理的把事情處理好,遇到問題也能以有條不紊的邏輯處理;而在互動上,相處起來都很「理智」的闡述自己的想法,但較少提及自己的感受,鮮少有情感上的交流,整體來說互動起來是個可靠的夥伴。雖沒對象但也不排斥找伴侶,但每當介紹對象時,要嘛推托邀約,要嘛難得看到他開始跟別人開始走得近了,最終卻無疾而終,問起原因卻都說「哎呀就不適合,工作也忙」含糊帶過,讓身旁的人一頭霧水,而這樣的人或許就是有逃避型依戀症狀。
逃避型依戀是什麼?
跟像這樣的人相處,相處起來輕鬆自在,但他行為處事獨立,介紹對象後也時常無疾而終。因為對逃避型依戀的人來說,情感給人的影響甚大:若是正向的感受 (如被接納、溫暖、以及與他人連結等)不是太大的問題;但若是負向的情感就「很駭人」、「猶若身處冰窖」,自處時的孤單感、被指責的受傷感、自覺不如他人的自卑感,還有被遺棄感等,這一切是如此的衝擊、讓人難以忍受,「乾脆通通不要有」、「一切就事論事」,情感如此駭人,就通通躲在「理性」的防護傘下,「生活也簡單很多」。
<延伸閱讀: 調適身心,找回平靜。心理師教你從三大面向做壓力管理>
逃避型依戀特徵
逃避型依戀者容易受到情感的衝擊,因此習慣將它收起來,外顯出理性且獨立的狀態,此外顯特徵摘述如下:
心思細膩、敏感
逃避型依戀者本身情感細膩,容易因為他人的言行受到衝擊,例如被責備後覺得自己很糟糕,或會擔心自己是不是被討厭等,因此時常內耗,因而發展出情感冷淡等自我保護的外顯行為。
情感冷淡
因情感容易受到衝擊,為此受到傷害,因此乾脆通通收起來;也就是說,逃避型依戀者處理情感較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,不願表達內心感受,甚至會故意保持冷漠來避免親密互動。
過度自我保護
情感接收性很強的逃避型依戀者,為了不要受到情感的衝擊,如害怕被討厭、被批評,或拋棄感等,因此乾脆選擇跟人的情感上保持距離,更積極的做法是減少與人社交。
不信任他人
請別誤以為逃避型依戀就等於警戒心較強的人(也有可能是但不能一概而論),這裡指的是在關係中 (特別是家人或伴侶),因情感容易受到波及,為了好好保護自己,逃避型依戀者會對他人的情感意圖會再三的小心,因此給人一種不信任的感覺。
逃避型依戀成因
為何會有逃避型依戀障礙呢?是因為什麼樣的生長背景與成長經驗,讓這些人習慣以「避免接觸情感」做為應對呢?以下三種為目前普遍認為的影響因素:
成長環境
我們說這些強烈的情感,會跟「消化情緒」的「心智化能力」有關,當我們出生,約略三歲之前,頭腦正在發展處理外在資訊的能力(例如情感)的心智化能力,在這個階段父母的回應非常重要,例如剛學會走的孩子跌倒哭了,家長自然地跟他說「你跌倒了,很痛對不對」,雖然孩子不見得聽得懂什麼是「跌倒」、什麼是「哭」,但記住,語言傳達不只是聽不聽得懂,而是說話本身的態度就在傳達自己的意思(不然那些跟寵物說話的人為什麼要一直跟動物說話呢),孩子只本能的感覺不舒服而哭,但在大人的情感反應下,孩子能慢慢的理解並消化自己的情緒 (不只是不舒服,而可以更細膩的知道是痛、委屈等),也建構了「消化情緒本身的能力」,得以自我調適。 相對的,若大人沒給予陪伴,「跌倒就自己起來哭什麼哭」,或是父母覺得孩子反正聽不懂就也不給回應,孩子就沒機會經驗/學習如何消化情緒,情緒就會是一團很可怕的東西,隨時會侵蝕自己的心靈,只好以壓抑或忽略的方式處理。
<延伸閱讀: 童年創傷如何影響我們? 認識童年創傷,暫停內耗,療癒內在>
過度被要求獨立
往往沒能力陪伴「孩子情感」的父母,在孩子長大後也理智的要求「自己的事情自己處理」,「哭沒有幫助,趕快想事情怎麼處理才重要」,的確短期來看確實有成效:孩子看似「有獨立問題解決的能力」,但那真的是成熟嗎?若個人遇到情緒習慣以「壓抑、隔離」來應對,這樣的獨立我想不但會在心中持續累積情緒、內耗,相處起來也會給人無形間有種距離感,成熟的心智應該是有能力消化情緒並能應對各式各樣的難題,且能有彈性的應對不同的挑戰。
團體生活中被孤立
有許多原因會讓人情感上必須得要隔離(避免感受不舒服感),例如在青少年發展階段,此時需要同儕的認同,讓大腦處於飛躍成長狀態的個人得以安穩成長,同時建立自己與社會他人連結互動的能力。若此時遇到霸凌或孤立的經驗,對個人情感衝擊甚鉅,情感需求無法獲得滿足;為了應對這種感受,個人可能發展出切割自己情感的壓抑、隔離模式:「那乾脆把情感丟到一旁」,忽視自己的情感需求,最終習慣以迴避情感來應對他人。
逃避型依戀對人際關係的影響
談完了逃避型依戀發展來由的可能性,接著聊聊這種模式對個人會有什麼影響。我們都知道,正因為「情感的衝擊性強而選擇壓抑或隔離」,這模式有它的好處:不用經驗這些痛苦的感覺,也幫助自己依舊能處理各式任務,生活得以照過下去。但相對的這模式也有它的副作用,尤其在親密關係中會面臨一些挑戰,可能對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。
<延伸閱讀: 情緒困擾影響生活嗎?別讓情緒阻礙你的發展!>
難以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
逃避型依戀者因為感受力強容易受到衝擊,害怕自己會受傷的情況下也因此迴避情感交流,在親密關係中更不願意投入感情,即便有了對象,在沒有情感的滋養下,自然地這段關係難以穩定長久的茁長,隨著關係越親密,面對情感的壓力更大,自然會選擇退縮/結束關係(這對善於迴避情感的來說是熟悉且自在的應對方式),最終導致情感枯萎無疾而終。
情感疏離
逃避型依戀者為了迴避情感帶來的衝擊感,因此常常選擇壓抑(不去感受,即便感受到但也選擇不表達),因此伴侶較難與逃避型依戀者情感交流,談到情感相關的話題,不是轉移聊其他的東西,就是回應「不知道」(當事人可能逃避久了真的不知道),甚至出現不耐煩或生氣的反應(更極端的要對方別聊了),最終導致雙方缺乏情感交流,進而讓關係變得疏離。
逃避型依戀的應對與調適
如果身體素質要加強,可以透過上健身房針對需求持續練習,或結合教練課,猶如家教一般以客製化的方式進行訊練;心理的情況也是,透過「自我覺察」省思自己狀況怎麼了(相信我,當事人不管知道或不知道自己怎麼了,永遠都需要更多的自我覺察更清楚知道自己狀況,情報越多可以找到更合適的應對策略),而專業的心理輔導猶若教練,能更聚焦的幫助來訪者追溯問題的來龍去脈,調整應對模式,讓生活可以更適應自在,而不用迴避的方式應對恐懼。
培養自我覺察
在生活中我們總自然而然地用某些思考模式或行為來處理事情,但往往魔鬼藏在細節,有些時候「太過自然而然地應對」,考量的角度不適切或不夠完整 (例如覺得自己一定會被罵,或心理著急就沒想到對方可能的想法),導致自己平常生活與他人相處時收到負面的回饋,這也是苦痛的來源。 試想:今天長官交代要辦一件事情,如果知道長官的喜好需求去處理,或不管長官的需求處理,這個情報量的差別對處理的品質、長官的認同度是否有差異呢?甚至有些人心智化能力更厲害,可以考量到長官的長官、長官目前的處境立場,這些情報的讓自己思考事情要怎麼做,做出來的品質當然不可同日而語。
要擺脫這個束縛/輪迴,自我覺察就顯得重要:可以獲取自己的情報,當頭腦能以更周詳的資訊思考事情時,同時會給人一種感受,能擺脫束縛的重新取回對自己言行的掌控感,能更自在的選擇自己的人生。
學習表達情感與建立信任關係
一邊結合自我覺察,在認識自己的路上也可以練習表達自己,感受看看什麼情況下,表達會有好效果,什麼時候沒有?怎麼樣表達更可以貼近自己的人際需求?在練習的過程中一邊增加對自己的情報,並在過程中獲得「迴避以外的新經驗」,當經驗開始流動,個人的狀態也就有機會挪移,關係也有可能不一樣。
尋求心理輔導
不論是自我覺察或練習表達,其實都有難處:我知道我的受苦跟什麼有關,但我怎麼了?這時候要自我覺察什麼?練習靠近負面情感如此讓人恐懼,誰受的了 (或是還沒發現到就已經下意識迴避了),這樣是要怎樣練習?
因此可以找尋諮商心理師的協助,諮商心理師不但有相關背景知識,也有很高的情緒敏查能力,在談話、相處的過程中,猶若家教一樣,能夠精準的理解來訪者怎麼了,協助來訪者發現「對耶我好像在這時候都有這種感覺,我常常都這樣跟他人相處,這跟我過往成長的XX經驗也有關」,最重要的,在情感上也能依照來訪者狀態,建立適合彼此相處的節奏,「可以直視自己狀態但也不會因面對情感的恐懼而崩壞」,就在上述過程中,一步步的深化的了解自己怎麼了,獲取更多情報,最終在覺察與頓悟中,跳脫舊有行為模式的輪迴,朝向自己滿意的人生邁進。
<延伸閱讀: 線上心理諮商效果好嗎?一篇懂線上心理諮商過程、各項目費用!>
<延伸閱讀: 心理諮商是什麼?3分鐘搞懂心理諮商項目、費用、流程>
如果我的另一半是逃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?
最後如果你不是當事人,但另一半是逃避型依戀那怎麼辦?這個狀況面向很多,除了當事人狀況外,多加了「伴侶個性」這個非常大的變項(還有環境、雙方家庭……眾多變項),簡單來說,一個人若害怕情感而習慣迴避,自己能做的就是「讓他感覺情感的一致性及相處的安穩感」,感覺不會變來變去、捉摸不定,增加了安全,才有可能探頭出來,你說對吧!
相處上可以聚焦在:我可以做些什麼讓對方感到安全,自然而然的能表達自己跟我互動呢?雖然可能也會有副作用,例如「那自己的情感需求怎麼辦」、「總是自己付出也會累」,但知道要求他只會讓他嚇壞,又好像莫可奈何。這時候如何同步安定自己狀態也就很重要,「如何在過程中顧好自己讓自己安適,讓對方也能感受到自己是安適的狀態,進而願意探頭甚至嘗試表達自己呢?」,說來有趣,明明感情經營看起來是付出,在這個時候卻反而要著重照顧好自己原因就在這邊。除了學會給予安全感、調節自我想法之外,也要記住給予對方個人空間、不要情緒勒索,以免造成反效果。
結論
簡單來說,逃避型依戀不是一種「病」,或這個人「內心很奇怪」,我們活在這世上,本來就有個人獨特應對事情的方式,這些方式一定有益處,只是相伴著副作用,因此也讓人來受苦;若直接將此方式拿掉,無異於將天上飛的鳥折了他翅膀,反而更讓人無所適從,斷了與世界的連結;這些方法背後都有更深層的價值觀,例如逃避型依戀可能是對情感的感受力強,不太確定如何與之共處才先選擇迴避。竹見好轉心理諮商所提供的專業在於透過諮商談話,釐清個人獨有的應對模式為何,對個人生活有何益處及副作用,當來訪者對此有更進一步覺察,就能依自己的樣態修正應對模式,幫助您有更好的生活體驗!更多竹見好轉心理諮商所文章、自我探索及教育進修課程、諮商心理師團隊資訊以及服務預約歡迎進入網站瀏覽!
註:人的內心豐富,若您覺得自己符合文中描述之樣貌,不完全表示您就是這樣;鼓勵您以開放心態汲取有幫助的資訊,但也不要給自己貼上標籤哦!)